黑龙江日报记者 霍营
“每一次献血,都是珍贵的生命礼物。”捐献造血干细胞,是血液病患者重启人生的钥匙,也是捐献者与受捐者生命之间的联结。
【资料图】
记者从黑龙江省红十字会了解到,近一个多月来,我省造血干细胞捐献队伍中接连加入了三位“00后”青年,他们面对生命的召唤,主动挽起衣袖,为远方素不相识的病患传递生的希望,用青春热血擦亮生命底色。
一张满分的生命答卷
20岁的吴瑞(化名)是东北林业大学的一名大二学生,去年10月,他在参加一次无偿献血时,主动登记加入了中华骨髓库,成为一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。
今年3月,他接到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,得知自己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在造血干细胞初筛时配型成功。他当即同意做造血干细胞捐献。
然而正式捐献前要连续打5天的动员剂,正好和他将在7月2日的专业课考试“撞车”,而此时患者已进入移植舱,接受了预处理,免疫力几乎为零,晚一分钟移植就多一分感染的风险。
生命经不起等待!吴瑞主动和学校说明情况,学校很快给出积极回应,对他的善举表示支持,允许他线上参加考试。一边是考试,一边是救人,吴瑞坦言:“事关一个鲜活的生命,我从未有过退缩的念头。当初既然许下生命的约定,就一定会全力以赴!”
7月3日,在哈医大二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,经过5个多小时的采集,吴瑞成功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。他的宝贵的“生命种子”被第一时间移植到病患的体内,帮助其重获新生。
在这场关于生命的“考试”中,吴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交出了一张满分的“生命答卷”。“能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我感到很幸福。希望更多的青年朋友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队伍中来,为生命接力。”吴瑞说。
省红十字会举办造血干细胞、无偿献血宣传活动。
为患儿点亮生命之光
“从去年8月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志愿者,我就期待着能有机会去兑现承诺,这一天终于等到啦!”今年23岁的李星(化名)在哈尔滨市一家事业单位从事学生资助服务工作,回想起今年4月接到省红十字会打来电话时的情景,她仍难掩兴奋和激动。
对于李星来说,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是一时冲动,早在上大学时,她就参加了无偿献血活动。在李星看来,捐献可以再生的血液,挽救不可再生的生命,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。得知自己要挽救的是一名2岁患儿后,她的这个信念也愈发坚定。
为了将最优质的“生命种子”捐献给患儿,体重仅百斤的李星努力把自己吃胖,半个月内成功增重6斤。为了不让父母担心,懂事的她“先斩后奏”,找了一个出差的借口,一个人偷偷住进了医院,做捐献前的各项准备。
8月15日造血干细胞采集当天,当看到患儿家长的亲笔信时,李星的眼睛湿润了。信里写道:“您的出现,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,为我们全家送来了光明和希望。等孩子长大后,我一定会告诉他,爸爸妈妈给了你第一次生命,一位好心的姐姐给了你第二次生命,你的身体里流淌着她的血液,你要像她一样做一个有爱心的人……”
为了给远方的患儿加油鼓劲,李星特意准备了一本精美的绘本《没事,你掉下来,我会接住你》送给孩子。她说:“生病虽然是不幸的,但幸运的是,茫茫人海中我们遇到了彼此。虽然我们素未谋面,但未来我们将血脉相连。祝宝宝能早日战胜病魔,健康快乐地长大。”
跨越千里传递生命大爱
从漠河到哈尔滨,全程1000多公里,坐绿皮火车要18个小时。为了挽救一个素不相识人的生命,8月16日,漠河民警赵元(化名)来到哈医大一院,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,跨越千里传递生命大爱。
赵元是一名“00后”,去年从警校毕业后,他成为漠河阿木尔林业局的一名民警,在去年的一次无偿献血时,他志愿加入了中华骨髓库。
今年3月的一天,赵元接到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,告知他和一名血液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,询问他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。那一刻赵元的心情无比激动。他说:“我是一名人民警察,挽救人的生命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。”他的这一决定也得到了家人和单位的大力支持。
遵照供患双方不能相见的规定,赵元把对患者的牵挂写在了信中:“人生的路还很长,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。希望你的生活早日回到正轨,吃遍祖国美食,看遍祖国风景!”
记者从省红十字会了解到,在我国,每年有400多万名血液病患者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,而非血缘关系的相合概率仅为十几万分之一。截至目前,我省已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登记10万余人,实现造血干细胞捐献178例。其中,今年1~8月,已成功实现捐献24例,创历史新高。
“每一次挽袖都是爱心的传递,每一份热血都是生命的接力。”省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表示,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对“人道、博爱、奉献”红十字精神的生动诠释,是青年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。一滴血,无限爱,希望人们积极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队伍中来,让爱心传递,为生命续航。
来源:黑龙江日报
标签: